limboy

limboy

加入于 2024年10月16日

Anthropic 内部团队正在通过 Claude Code 彻底改变其工作流程,使开发人员和非技术人员能够处理复杂的项目、自动化任务并弥补技能差距,从而提高生产力。本文通过对数据基础设施、产品开发、安全工程、推理、数据科学与可视化、产品工程、增长营销、产品设计、强化学习(RL)工程和法律等团队的采访,深入探讨了 Claude Code 的具体应用、对团队工作的影响以及其他组织采用该工具的建议。

从这篇文章就可以一窥 AI 是如何融入到各个岗位的工作流,并提升开发效率。这还只是 Claude Code 这一个工具,想象之后 AI 工具变得更强更丰富后,「人」会面对的挑战。

PS:中文版可以看这篇:https://baoyu.io/translations/how-anthropic-teams-use-claude-code

用 Claude Code 结合 Gemini 来学习特定的领域知识蛮方便的:CC 负责生成代码,Gemini 用来解释代码(解释得真好)。

比如,这是 CC 生成的代码:

text
.safeAreaInset(edge: .bottom) {
    if isEditMode && !selectedContacts.isEmpty {
      //...
    }
}

我对其中的 .safeAreaInset 有点疑惑,就问 Gemini:跟我说说 SwiftUI view's safeAreaInset 吧。然后它就会用朴实易懂的语言,把这个 Topic 说明白。

Tweet image

每次看到那些酷炫的 Marketing Video,我就会想起 Jason 的这个视频: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用 30 分钟的时间,让你对这个产品有充分的了解(为什么这么设计,解决了什么问题),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产品「开箱」视频。

找到了 Vibe Coding 比较舒服的姿势:把 Terminal 竖着放

Tweet image

才了解到 Cloudflare 提供了 Tunnel 服务,买一台 Mac Mini 放家里,就是一台实打实的服务器了。

大致的原理是:它会在你的服务器和 Cloudflare 全球网络之间建立一条私密、加密的地下通道。所有访问你的服务的请求都会先到达 Cloudflare,然后通过这条安全的通道转发到你的本地服务器。你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运行 cloudflared 这个命令。

Github 也推出了通过自然语言构建 Web App 的服务: Spark,Google 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放出了 Opal(目前还是 Beta,仅对 US 开放),仿佛是受到了 Lovable 的刺激,这个市场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我之前 v0 用的比较多,用来迭代一些小的 idea 很方便。

这类需求其实蛮多的,我生活中就有朋友经常会有一些有行业特性的小需求,没有专门的 App 可以解决,自己手动去解决这些需求又很费时间,这类基于自然语言的 Web App Builder 正好可以代劳。

Tweet image

研究了一天 TCA (the-composable-architecture),理念挺好的(主要参考了 Elm 的设计哲学),单页的 Tutorial 也非常友好,但稍微复杂一点的场景,理解起来就有点费劲了,最后还是放弃。现在写 Swift UI,更倾向于使用无 MVVM 的设计,简单写了(确切说是 CC 写的)个联系人 App,还没遇到什么问题。

这个 UI 看着太舒服了,已经有想用的欲望了。

Tweet image

steipete (PSPDFKit 作者,后来卖给了 Nutrient) 整理了一些从 vibe coding 过度到 agentic engineering 值得一看的文章,用来入门非常不错。

之前做过一个工具,可以方便地抓取某个 RSS 的历史条目,同时也支持自动更新和获取全文。一个好处是,在 RSS 工具里搜关键字,通常会有对应的文章。但 NetNewsWire 的搜索做得比较简单,有时找起来会比较费劲,略有遗憾。

Tweet image

偶然发现了一个可以保留格式翻译 PDF 文件的服务,其实沉浸式翻译也有这个功能,但是生成的 PDF 会带水印

免费版的可以用 Bing 翻译,效果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学英语挺方便的,先用英语看一遍,看不明白的参考下翻译,再反过来根据翻译来回忆英文原文。

Tweet image

大家在 Vibe Coding 的间隙会做什么?我发现自己会习惯性地去刷一些新闻或社交网络,因为等结果的过程有点无聊。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在晚上,Will Power 已经用完,系统一有主导权,因此就以消遣为主。

作者从 2015 年 7 月 11 号开始跑步,一直跑到现在,中间没有一天中断,太厉害了···

网站的 Data Visualization 做的很棒,Strava 收集的信息也真是丰富。

In July 2015, something changed. I headed out on a run on a Tuesday, then did another one the next day, and the day after, and… I took the Friday off. When I woke up on July 11, 2015 I remember thinking I could have done 4 days in a row, so I set out to try and do that. 4 days turned into a week, then a month, then two, then six, then a year, and here I am, ten years later....

Tweet image

作者分享了使用 AI 工具 Claude Code 开发 macOS 应用 Context 的经历。Context 是一款用于调试 MCP 服务器的 macOS 原生应用,其代码几乎 100% 由 Claude Code 生成。作者详细介绍了从 GitHub Copilot 到 Claude Code 的转变,以及选择 Claude Code 的原因,同时分享了自己在使用 CC 时的一些心得,值得一看。...

蛮好奇 AI Coding Agent 给大家带来的影响,是否把积压多年的 ideas 都实现了?

当年跟风 Wordle,做了一款月 PV 过百万的 Web App:拼音猜成语。唯一的宣传途径就是 Twitter,这也是 Web App 的一个优势:方便传播。

Tweet image

这个是初尝试 Vibe Coding 的一个作品(Cursor + Claude Code),中间还是踩了蛮多坑的。最后从这个开源的五子棋程序中,抽离了算法(抽离的过程也是 Claude Code 帮忙做的)实现才终于达到基本可玩的程度。

之前 Wordle 很火的时候,跟风做了一个猜成语游戏。有一阵还挺火的,新加坡的电台都有推荐,甚至英国的卫报都发来采访邀请。每小时更新一次,还是挺好玩的😊

有一阵子,很迷日本传统色,于是就顺手做了一个,每天打开看看,或许会收获好心情哦。

他们家的产品,我只能用一个字形容:酷。不光是产品本身(虽然没用过),网站本身也非常艺术。

Tweet image

这个视频介绍了 Juice 的概念,印象中有一个动画片很好的诠释了这个概念:猫和老鼠。

A juicy game feels alive and responds to everything you do tons of cascading action and response for minimal user input.

视频里作者们从一个简单的打方块游戏开始,一步步让游戏变得 Juicy,到最后一个简单的游戏,好像就有了玩的欲望。这个概念其实也不局限于游戏,用在 App 中应该也有不错的效果。

这是 Coder & Designer Paul 的摄影页面,除了照片本身质量很高外,页面的设计也很赞,每个地点的元素很丰富,有照片、视频、餐馆、笔记、地区等等,而且融合地非常好,可能是我看过的设计最棒的摄影页面了。

PS: 作者之前这个 site 用的是 zola,运行了 10 多年,后来改成了 Next.js

Gemini Cli 虽然不如 Claude Code 强大,但还做得还蛮细致的

Tweet image

这个移动端的 ToC 设计得很优雅。

无意中发现的一个越南视觉设计师的网站,甚是喜欢。

I taught myself with borrowed sketchbooks and long hours of observation — sketching what I saw, recording what I felt. I collected fragments of daily life: textures, gestures, overheard stories, the quiet poetry of familiar streets.

Over time, this self-taught path shaped my practice into what it is now — vibrant, culturally-rooted storytelling through illustration, where colors and memories meet.

Tweet image

这个网站收集了 500 来个看着很舒服的 Workspace,定制自己的工作空间时,可以逛一逛,找找灵感。

Tweet image

这个 Dia 浏览器的拖拽 Tab 到 Split Area 的细节很舒服,当两者越来越近时,Split Area 会「迎」上去,然后黏在一起,分开时也有中恋恋不舍的感觉。

原来 Threads 里的 Post 15 分钟内可编辑,超出时间就锁定了,这个设定挺好,可以避免关注该 Post 的用户某天忽然看到不知所措的内容(印象中 v2ex 好像也有类似的设计)。

分享个小作品:笔画猜成语。规则蛮简单的,就是根据给出的部分笔画,猜目标成语。笔画数会随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多(每1分钟多 10%,最多显示 50%)。每天一个成语。媳妇儿还挺爱玩的。

作者分享了他构建大型软件项目的一些技巧,基本赞同。(PS:Ghostty 确实挺不错的,已经是我的默认终端了)

在项目启动阶段,最困难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他建议选择一个能够尽快看到结果的“子项目”,即使这些结果最初可能不那么“可见”,也可以通过自动化测试来验证进展。例如,在开发终端模拟器时,他选择从 VT 解析开始,通过编写测试用例来验证解析器的功能,从而获得“测试通过”的成就感。

核心是以下几个步骤:

  1. 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都必须有清晰的可见结果。
  2. 只解决小问题到足以推动大问题的演示层面,然后转向下一个小问题。
  3. 解决足够多的小问题,以便开始构建可运行的软件演示,然后继续迭代更多功能,尽可能频繁地进行演示。
  4. 如果适用(个人项目或解决自身问题的项目),优先开发能让自己采纳软件的功能,并持续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5. 根据需要,返回并迭代改进每个组件,重复此过程。

非常喜欢的 WWDC25 的一个视频。作者从 idea 开始,结合设计上的最佳实践,一步步对 App 进行改造。中间可以多暂停几次,想象如果是自己来设计这个 App 会如何考虑,然后跟作者的解决方案对比,看哪个更好。非常推荐给想把 Design 技能包装入囊中的 Coder。

作者花了 5 年的时间做了这个动画库,确实酷!可以在这里一窥这个网站是如何做出来的。 https://x.com/JulianGarnier/status/1910336387812860380

有人问到,这个网站从想法到实现大概花了多久,作者的回复:

I started working on the website in early January, spent around 3 weeks on the design, then one month on the dev, and an other month on the copy,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and refined the design before release.

分享下最近的作品:

避风塘:一个分享日常的地方

Clear 居然还在更新···

Claude Code 有一个很方便的功能是 Reference Code,比如你想让它以某份代码为模版,来实现当前的功能,把目标文件用 @ 标注一下,然后直接跟他说就行了,真的很聪明。

‹ Prev
3 / 3